错误!请进行一些更改。
发布时间:2016-05-26 浏览次数:1932

走向环境审美

 近年来,教育部的学科目录进行了重大调整,艺术升级为门类,设计学成为一级学科,而原来相应的专业方向也随之升级为二级学科。环境艺术设计不仅面临升级的现实境遇,同时也进行了学科名称的更改,由“环境艺术设计”改为“环境设计”。学科名称的变化显然是对学科认识的反映,不然则无异于文字游戏。这些顶层结构的变动,如何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学科的基础理论体系如何在此框架下完善?去“艺术”的根本目的何在?这些都是亟待讨论的问题。相信随着这些问题的深入讨论,设计教育的改革也将随之走向深入。
 
“环境艺术设计”的提出是倡导一种更为全面、走向整合的设计观。现代的产业发展,使得专业分工走向细化,但带来的问题是专业视野也日趋窄化。在单项效率提高的同时,整体效率未必相应提高,甚至每一个下游专业都试图更改上游专业的既成结果;不仅降低效率,而且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资源的浪费,最典型的现象莫过于住宅装修。环境艺术设计的提出,呼应的正是这样一个现实,专业的分工是大势所趋,但视野的窄化却是可以克服的弊端。学科的专业价值不在于自身范畴内的局部“创新”,根本目的还是在于构造完善的“人居环境”。
 
在此前提下,去“艺术”化也就可以理解了。去“艺术”的目的显然不是放弃审美追求,而是希望摆脱形式优先的艺术化设计思维的羁绊,对设计观的重新塑造。一般而言,这也可视为东西方环境观念的一个差异。西方重地标和形体塑造,每每在单体形式的创新上着力,而东方的环境设计思维更重视环境关系的创造和调整,这一点在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中又有突出表现。去“艺术”,也更有利于思考设计学作为学科的独特价值,设计区别于纯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即为经世致用,其审美价值的体现,不仅在于观看,更在于实用。设计是对于一种普遍的价值观的物质呈现,其表达技巧也有别于纯艺术。
 
“环境”在今天,不仅是指向可见的物质环境,也需要关注不可见的人文、心理和时间因素。环境意识的兴起,是现代设计走向深入的一个重要标志。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围绕着环境意识,先后提出了众多的设计理论,历史的视野、文化的视野、经济的视野、社会的视野,包括技术进步的视野都在不断强化这一意识,其中尤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得到广泛的关注和探讨,已成为环境设计学科重要的理论基石。可持续已是今天的人们在进行设计的价值判断时不可回避的一个指标。
 
尽精微而致广大,这句中国的古话可以作为环境设计学科继续前行的座右铭,也是专业细分之后对各设计门类提出的普遍要求。视野的宏阔、意境的高渺,都需要最终落实到具体的实践成果上,也需要贯彻于日常的教学,明确的目标要配合具体的手段才能真正实现,这正是教育年会的宗旨和价值所在。